【扬优聚势推动高质量发展】 临泽:修复生态“伤疤” 筑牢绿色屏障
临泽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积极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科学谋划、综合施策,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,昔日生态“伤疤”逐渐愈合,重新焕发生机。
走进明水河村1号建筑用砂矿修复项目现场,使用无人机俯瞰,占地近200亩的砂石料坑原址轮廓清晰可见,南侧作业区内,技术人员正指挥机械对高差近30米的边坡进行降坡处理。
据该项目技术人员左超介绍,矿区内因露天采矿活动造成了原始山体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,坡度变陡、坡脚堆积弃渣,地貌的原始性、连续性、完整性和观赏性都发生了变化,修复团队采用“削坡+覆土+植被恢复”三步法,将每级边坡高度控制在6米以内,坡度不超过35°,既能防止水土流失,也为后续复绿打好基础。
“本工程于2025年2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,前期主要进行坡面的整理和场地平整两项工程,这两天工程结束后,就要进行土地的覆土,大约到4月底,我们土地覆土也就能完成。”项目技术人员左超介绍道。
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,要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。临泽县一边委托专业地质队伍对治理现场进行实地勘测,在综合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和边坡稳定性基础上,因地制宜制定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,一边全面启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,坚定走好绿色发展之路。
同样,在大寨村1号建筑用砂矿修复项目现场,施工机械来回穿梭,建设者们铆足干劲抢工期,为整体工程进度按下“快进键”。自2月25号开工以来,修复团队统筹协调施工力量,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和进度,已完成土方开挖33,000m³,土方回填31,000m³,完成土方工作总工程量的50%。
“当前整个工程已经完成了总工程量的13%,目前我们施工现场是三个铲车,两个挖机,两个翻斗车等,进行覆土复绿的时候,我们将会增加机械数量,尤其是自卸汽车的数量,保证覆土的速度,在4月份种草来临之前完成设计的工程量,确保能够复绿。”项目现场技术人员尚景文说。
上世纪50年代,临泽县工作区内采矿活动强烈,在县城周边形成了大小规模不等的露天采坑、弃渣堆场,由于未进行规范化处理,破坏了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景观。2024年,临泽县自然资源部门通过项目申报,获批资金1836万元,实施张掖市临泽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(一期),对县域内16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修复,最大限度地消除矿山地质环境问题,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,有效遏制对主要含水层、地层地貌景观、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,保护矿区地质环境,最大限度恢复生态环境,重建生态系统功能。至目前,张掖市临泽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(一期)已完成生态修复1680.05亩,预计5月份全面完工。(汪永凡 钱晓霞)
编辑:刘 颖
责编:魏红光
审核:张朝军